(接上文)
九,哈里发时代伊斯兰宗教与伊斯兰文化
自610年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开始传布启示,至1258年蒙古铁骑攻陷巴格达,伊斯兰世界经历600余年的演变历程。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和穆斯林分布范围的急剧扩张,伊斯兰教自身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古代东方的禁欲传统、佛教的转世轮回学说、基督教的救世主概念和希腊哲学的思辨思想,均对穆斯林的宗教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众多的伊斯兰教派相继出现。
哈里发时代的伊斯兰世界,宗教权力与政治权力高度结合。政治斗争的首要方式就是信仰的指责。
哈瓦立及派是伊斯兰世界中最早出现的宗教政治派别,起源于麦地那时代末代哈里发国家的权位争夺。
“哈瓦立及”是阿拉伯语之“出走者”。哈瓦立及派崇尚朴素的民主与平等原则,“除安拉外,别无裁决”是哈瓦立及派的政治纲领,表明该派具有否定国家权威的极端思想倾向。他们往往将哈瓦立及派以外的其他穆斯林视做伊斯兰教的叛逆和主要攻击目标,对于异教徒却能宽容相待。
什叶派是哈里发期代穆斯林另一重要的宗教政治派别。
“什叶”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追随者”,特指阿里及其后裔的追随者。
什叶派穆斯林与逊尼派穆斯林同样尊奉《古兰经》规定的各项基本信条,不同之处在于什叶派特有的伊玛目学说。
伊玛目的地位相当于先知,是合法的继承人,伊玛目的继承权只属于先知的家族。
逊尼派穆斯林认为哈里发应当产生于选举,穆斯林公议的选择是确定哈里发权位归属的首要原则。
什叶派反对公议的原则,强调伊玛目的世袭继承。
什叶派人伊玛目理论,还包含伊玛目隐遁说和所谓的转世思想,这是什叶派宗教学说的主要内容。
逊尼派伊斯兰教认为,哈里发只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人,作为受造之物,皆属常人。是安拉在大地的代治者。穆斯林民众具有选择哈里发的权利,他们不但要顺从哈里发,更要顺从安拉的意志。
崇拜所谓的圣徒和圣墓,也是什叶派区别于逊尼派穆斯林的明显特征。除全体穆斯林公认的圣城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外,在圣墓哀悼圣徒是什叶派的重要宗教仪式。
什叶派穆斯林并非浑然一体,而是派别分立。其中影响最大、信徒人数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是十二伊玛目派。属于什叶派的温和派别。
在伊斯兰世界,绝大多数的穆斯林尊奉逊尼派伊斯兰教。统称逊奈与大众派。
“逊奈”意为阿伦阿拉伯语之“行为”。逊尼意为遵循逊奈的人。
承认自阿布·伯克尔起历任哈里发的合法地位,是逊尼派穆斯林的基本政治原则。
穆斯林逊尼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其政治理论得到广泛的发展,维护现存政治秩序的合法地位,构成逊尼派穆斯林政治理论的宗旨。
逊尼派穆斯林的政治理论:宗教是国家的基础,乌码是伊斯兰国家的外在形式,国家起源于安拉的意志,捍卫沙里亚的神圣地位是伊斯兰国家的目的。
“沙里亚”在伊斯兰教中特征安拉的法度,即伊斯兰教法。
强调民主选举哈里发的政治原则,忠君思想是哈里发时代逊尼派穆斯林政治理论的实质所在。
伊斯兰文化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诸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兼容并存希腊文化、罗马文化、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
阿拔斯王朝前期长达百年之久的翻译运动,为伊斯兰世界“智力的觉醒”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学者将波斯语的医学典籍、梵语的天文学典籍和希腊语的数学的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
广泛的翻译运动使内容丰富的异教文化逐渐植根于伊斯兰世界的沃土,让穆斯林学者得以博采众长,伊斯兰文化进入黄金时代,成就斐然。
诗歌、散文、故事是阿拉伯人最重要的文学体裁。
《古兰经》堪称阿拉伯散文的典范佳作。
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谈》),取材于波斯故事集与宫廷秘史、民间传说。生动地展现了哈里发时代伊斯兰世界社会生活的斑斓画面。
清真寺是伊斯兰建筑的最高成就,清真寺建筑风格的演变过程,是阿拉伯人传统文化风格与被征服地区异族异教艺术时尚渐趋融合的缩影。
科学研究在哈里发时代颇有建树。
天文学的前身是占星术,自古以来阿拉伯人并对天象颇感兴趣,往往根据星宿的变化判断气候,预卜吉凶。
阿拔斯王朝在首都巴格达等地设置有天文台,借助精密的仪器观察研究天体运动。
伊斯兰天文学家花拉子密编制“花拉子密历表”,是伊斯兰世界的第一部天文历表,该表后来被译成拉丁文,在基督教欧洲广泛流传,成为西方人编制天文历表的蓝本。
白塔尼是伊斯兰世界又一杰出的天文学家,其在天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是发现地球运行的轨道呈经常变化的椭圆。他编制的“恒星表”亦被译成拉丁文,曾经被哥白尼和拉普拉斯等人多次引用。
穆斯林在数学领域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既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同时也是杰出数学家的花拉子密,被后人誉为“代数学之父”。他所著《积分与方程的计算》一书,演变为现代数学中常用的代数运算法则与合并同类项。
阿布·瓦法在三角学方面极有造诣,确定三角形计算公式和三角函数表。
欧默尔·赫亚姆著有《代数》一书,奠定了解析几何的重要基础。
阿拔斯时代在化学、物理领域的成就如下。曾被誉为“阿拉伯化学之父”的贾比尔·哈彦,所著化学著作自14世纪传入欧洲,译成多种文字,影响广泛,直至18世纪被近代化学理论取代。
伊本·海赛姆研究人眼的构造和功能,被誉为“光学之父”。
伊斯兰世界的医学理论来源于古代希腊、及波斯、印度古代医学典籍的翻译和研究。
拉齐所著《曼苏尔医书》、《医学集或》、《天花与麻疹》皆被译成拉丁文,论及解剖学、生理学、皮肤病、热病、毒物、传染病诊断和治疗等,在基督教欧洲长期被视为医学领域的经典作品。
伊本·西那《医典》,代表了古典伊斯兰世界医学领域的最高成就,被后人誉为“医学之王”。
(下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