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易弋力
近日,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高端论坛成功举办。活动系2024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精彩活动之一,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指导,北大园丁教育集团教育研究院主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承办,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三里校区)、西瓜创客、青柠美育、阳光易德协办。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杨丹在致辞中表示,教育科技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着力推进三者融合发展,构建良性循环。立足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要倡导多元发展,更新培养理念,善用数字技术,加强科学教育,家校社协同培养面向未来的高层次人才。
北大园丁教育研究院专家共同体正式成立
会上,北大园丁教育研究院专家共同体正式成立。北大园丁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颖介绍,专家团将以县域教育教学研究指导、中小学特色资源建设和成果推广等为主要任务,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博士、北大园丁专家组成员徐磊主持成立仪式,河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陈亚飞作为专家团代表发言。
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王陆在《从数据到证据:大数据循证的持续教学改进》主题演讲中强调,如何将课堂采集数据转化为证据是数据循证教学改进的关键。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大数据循证课例研究在课前运用证据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在课中遵循生成证据赋能课堂教学,在课后依托证据诊断并改进教师教学行为。
北京市教育学院人工智能和创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晓雅在《AI数字技术赋能中小学教学场景创新应用》主题讲座中指出,“数据驱动、流程再造”是教育教学创新的最终目标。AIGC使师生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使教育目标从知识获取转换为学生数字素养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校长和教师应重塑智能时代的育人理念,让孩子在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都能健康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卢宇在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演讲中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现状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实践进行了介绍。他指出,要遵循理念体验、概念构建、实践创新的规律,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制定符合其认知规律、逐步深入的人工智能教学内容和目标。
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韩力群在《智能化时代的青少年AI素养》主题演讲中指出,青少年未来将面临高度智能化的时代,因此开展中小学生AI科普教育,提升其AI科技素养意义重大。中小学AI课程应以培养学生适应智能化时代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和AI科技素养为宗旨,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角。
在案例分析环节,北京市特级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张义宝在《用以致问:GPT时代大科学教育价值追求的不二选择》演讲中阐释了“问、学、用”三个学习行为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三里校区)校长王红艳介绍了学校在科技课程建设与实施方面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袁中果分享了人大附中“人工智能+X”跨学科课程群的构建路径。青柠美育数字平台运营总监,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美育教育与传播基金艺术指导郑小燕在分享中指出,美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西瓜创客、共创世界创始人肖轶翔展示了学生利用图形化编程语言创作的作品。阳光易德副总裁吴卫星从当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入手,分享了阳光易德通过学校安全风险大数据预警监控、分级预警干预策略制定、“家校社医”立体防护体系构建等举措,精准施策解决学生心理核心问题的经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